近日,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陈兴义教授,趁着五一假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——平江,充分发挥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,助力平江的乡村振兴。


在驻村工作队的邀请下,陈兴义顶着烈日,一路颠簸,来到了浯口镇三联村。三联村位于平江县西南部,全村共有413户1430人,19个村民小组,山多田少,交通偏僻,曾经属于深度贫困村,现在属于脱贫巩固村,传统种植业以水稻、油菜、玉米、生姜、红薯、茶油等农作物为主。
三联村纯朴的明风、洁净的环境、清澈见底的小溪,让陈兴义赞不绝口。他爬高山,涉溪流,访古桥,走农户、进村部。村中一座距今750多年的古桥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,桥墩上雕刻着的蜈蚣图案栩栩如生,清晰可见,他急切地说:“一定要好好保护这座古桥,这就是你们村中的宝贝!”
桥墩上为什么刻有蜈蚣的图案装饰?陈兴义介绍,这是因为千百年来人们通过观察了解到蛇怕蜈蚣,而民间又相传,大蛇即蟒,蟒可变成蛟龙,蛟龙会兴风作浪,故而刻蜈蚣于桥墩上以制服蛟龙兴风作浪,避免桥梁被冲毁。在湖南、江西等地的古桥上镌刻蜈蚣比较普遍。
在与驻村工作队、支村两委、乡贤的座谈中,陈兴义提出“利用一座桥救活一个村”的构想,并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,开创农耕文化体验基地。
随后,陈兴义又奔赴木金乡后岩村,就后岩村的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
5月5日,《岳阳日报》以《“草帽教授”助力平江乡村振兴》为题, 对此进行了报道。